父母与子女,终究是一场亲情分离?看完这3点你就明白了
龙应台在《目送》里写过: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第一次读这话时,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,好好的亲情,怎么就成了“渐行渐远”?可看着身边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到独自远行,看着父母的背影从挺拔到佝偻,才慢慢咂摸出点味道:父母与子女的缘分,或许真的藏着“分离”的底色,但这分离里,藏着的不是疏远,是另一种形式的牵挂。
老辈人常说“养儿一百岁,常忧九十九”,从孩子出生那天起,父母就盼着他长大,又怕他长大。盼他能独立,又怕他独立后不再需要自己;盼他飞得高,又怕他飞得远了,回家的路就长了。其实啊,这场“亲情分离”,从来不是结束,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把牵挂扎得更深,看完这3点,或许就能明白。
共舞敦煌 驭鉴辉煌 广告
图片
一、老话讲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第一次分离:是放手让他学“独立”,不是推开他不管
展开剩余 76 %孩子刚学走路时,总爱抓着父母的手不放,父母却要狠心松开,看着他摇摇晃晃往前挪,哪怕摔了跤也只能在旁边喊“自己站起来”;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,抱着父母的腿哭到撕心裂肺,父母却要硬着心肠转身,偷偷在门外抹眼泪。这大概是第一次尝到“分离”的滋味——明明心里舍不得,却非要逼着自己放手。
俗话说“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”,父母再爱孩子,也不能替他走一辈子的路。他得自己学会吃饭、穿衣,学会处理和同学的矛盾,学会在摔倒后自己爬起来。这些“分离”,看着是父母“狠心”,其实是在教他“本事”:让他知道,就算没有父母在身边,他也能把自己照顾好。
老辈人常说“爱他就要为他计深远”,这第一次分离,不是不爱,是太爱。就像放风筝,父母握着线,不是要把风筝攥在手里,是要慢慢放线,让它能迎着风飞起来。线还在手里,牵挂就断不了,这分离里,藏着的是“为他好”的真心。
二、古话说“儿大不由爹,女大不由娘”,第二次分离:是接受他有“自己的生活”,不是争“谁更重要”
孩子长大后,开始有自己的朋友、自己的想法,放学回来不再叽叽喳喳跟你说学校的事,而是关着门跟同学打电话;工作后,不再事事问你的意见,买房、找对象,更愿意听朋友的建议。这时候父母心里难免失落:他是不是不需要我了?这大概是第二次“分离”——他的世界变大了,不再只围着你转。
有的父母受不了这份“分离”,总想着插手孩子的生活:他找的对象你看不顺眼,非要逼着分手;他想在外地工作,你非说“回家考公务员才稳定”。结果呢?要么孩子拗不过你,日子过得不痛快;要么孩子跟你吵翻,躲得越来越远。
俗话说“强扭的瓜不甜”,孩子长大后,总得有自己的小家庭,有自己的生活节奏。父母该做的,不是拽着他不让走,而是笑着说“你过得好就行”。他周末没空回家,不用抱怨“白养你了”;他做事的方式跟你不一样,不用念叨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。接受他有自己的生活,不是被“抛弃”,是他长大了,能自己扛事了,这分离里,藏着的是“为他骄傲”的欣慰。
三、老话讲“父母在,人
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”,第三次分离:是把思念藏心里,不是让悲伤困住彼此
人到中年,最怕的就是父母突然变老,突然生病。小时候总觉得父母是超人,什么都不怕,可看着他们头发变白、记性变差,才明白他们也会累,也会离开。这大概是最痛的一次“分离”——父母要去另一个世界,再也回不来了。
有人说,父母走了,就成了天上的星星,白天看不见,晚上会照着你回家的路。其实啊,父母从来没真的离开,他们的话还在耳边:“天冷了多穿点”“别总熬夜”;他们的爱还在生活里:你做的那道菜,还是小时候他们教你的味道;你遇到事时,总会想起他们说“别怕,慢慢来”。
俗话说“睹物思人,触景生情”,这份分离,不是结束,是把“在一起”的时光变成了回忆,藏在心里最暖的地方。想他们的时候,看看老照片,做顿他们爱吃的菜,把日子过成他们希望的样子——平安、踏实,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想念,分离里藏着的,是“带着他们的爱继续好好活”的勇气。
说到底,父母与子女的这场“亲情分离”,从来不是越走越远,而是从“形影不离”变成“心有灵犀”。小时候,他们牵着你的手往前走;长大后,你望着他们的背影往回走;到最后,彼此的牵挂变成了心里的光,照着对方的路。就像树和叶,叶从树上落下,不是不爱树了,是要化作养分,让树长得更茂盛。这场分离里,藏着的,从来都是最深的爱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,其实很容易:看他是否具备这6点
下一篇:没有了